那个熟悉的属于草根足球的夏天,又回来了。
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,经历6月底两次特大洪水后完全被毁的贵州“村超”赛场,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焕新归来。“今天,贵州‘村超’暖心重启!想死你们了!”解说员杨兵洪亮的嗓音响彻球场,漫天的焰火喷薄而出,现场近四万名球迷欢呼雀跃,令人热血沸腾。
当“村超”的哨声在7月25日重新响彻榕江,这座小城用30天的重建奇迹,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“中国速度”和“中国温度”。其中,有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和人物……
遭遇特大洪灾袭击的“村超”球场(资料图)
重建后的“村超”首个“超级星期六”之夜 (现场图)
当洪水肆虐……
走进“村超”球场,几根新矗立起来的银色杆子上,仰头看去,刻印着一条红线和一行字:2025·6·24洪水线。它离地面足足有六七米高,“村超”人用这样一种方式,来铭记一个多月前的那场特大洪水。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,这样一个水位之下,当时的球场会变成何等模样。
球场杆子上标记的洪水线,高达六七米。 新民晚报记者 关尹 摄
榕江县城四面环山,都柳江、寨蒿河、平永河三条水道在此汇聚。今年6月24日,当特大暴雨造成的洪峰袭来时,整个县城几乎在瞬间被淹没。6月28日,洪水二度来袭,榕江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,就眼睁睁看着家园再次陷入一片汪洋之中。“从我出生以来,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水,三楼以下的全淹了。后来看新闻,这是榕江8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。”作为一名80后,“村超”自媒体足球队的女队长谢荣说:“我的广告店设备都没了,根本没时间转移。我一下子蒙了,不知道怎么办,几天几夜都睡不着。”
紧挨着都柳江的“村超”球场,自然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。2023年5月起,在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举办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亚新T+0配资,忽然火爆出圈,吸粉无数。一个小小的“村超”赛场,成为无数人心目中草根足球的殿堂。2025年的“村超”从第一届的20支球队扩展到108支,刚刚打到20强淘汰赛,被迫中断。
球场全部被毁,“村超”何时才能回归,变成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当奇迹发生……
距离榕江县城8.5公里的忠诚大食堂,在记者造访时,如今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繁忙。只有角落的那一排大铁锅,以及贴在墙上的那几条标语,仿佛还在告诉过来的每一个人,这里经历过怎样的波澜壮阔。
位于忠诚镇的忠诚大食堂。 新民晚报记者 关尹 摄
“一座城、一群人、一条心!”“不是不怕累,是身后守护着一群人”“不是不怕苦,是肩上扛着一座城”,这些标语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。在最困难的那些日子里,没有遭灾的忠诚镇,集结了成百上千来自全国各地和榕江本地的志愿者,大爷在街口高喊:“带上自家菜刀,做饭去!”8口大锅连轴转,忠诚大食堂成为榕江抗洪救灾期间最大的“盒饭基地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里一天炒制出1.8万份盒饭,送到各路救援人员手中,创下了一个神奇的纪录。
抗灾过后的忠诚大食堂,还看得出当初的宏大场面。 新民晚报记者 关尹 摄
球场重建的核心是草坪。张妍是江苏威腾体育的总经理,听闻洪灾后,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相关部门,义务捐赠价值近200万元的人造草坪。从研发到生产,张妍的团队日夜赶工连续奋战,不到三天时间就把8000平方米人造草坪赶制出来,穿越1600多公里来到榕江。施工安装,更是奇迹般地用了8天时间便全部完成。
“我觉得我们还没‘建’够!”每天守在球场十几个小时的张妍,在完工后却这样说,“榕江人民对我们实在太‘宠’了,从老人到小孩,天天都有很多人给我们送吃的,盒饭、西瓜、冰粉、绿豆汤、杨梅汤……还有大量热心群众和志愿者前来帮忙,完全不计报酬,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被深深地感动着。”
上海人李旻,是“村超”赛事现场转播的总协调,过去两三年,他在榕江的时间比在上海多得多,早已把这座小城当成了家。球场被淹了,所有的转播设备也一夜之间化为乌有,恢复起来是个庞大的工程。7月26日“村超”的“超级星期六”如期上演时,转播一切正常,无暇抽身的他才叮嘱同事帮忙去场外买两杯咖啡,“美式咖啡,一定要冰的。”原来,为了和时间赛跑保证播出,他和榕创未来的转播团队一整晚都没有睡,实在太困了……
奇迹?从洪灾废墟到绿茵重生,每一寸草皮,都承载着无数人厚重的爱和付出。
当爱心汇聚……
“榕江人什么都可以没有,但不能没有这片球场。”距离榕江县城100多公里的平阳乡党委书记王浩东这样告诉记者。因为“村超”的火爆,平阳乡的著名景点小丹江苗寨,最近几年也声名鹊起,不少外地球迷在看完球后都会选择到这片山清水秀的小村子打卡。“我们这里到县城开车要一个半小时,是最远的一个乡,水灾发生后,很多人民群众都前去救援。他们一早开车去,到晚上才回来,完全是自费自愿。‘村超’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村民们都懂得感恩。”
身材娇小的杨玉碧,在离球场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“玉碧醉鹅”餐馆,因为口味独特,成了榕江美食的一道招牌,生意一直好得很。两层小饭店也被淹,她却顾不上自家店装修,跑去忠诚大食堂天天炒盒饭,“名厨”抡起大铁铲的画面,成为镜头中一道美丽的风景。店刚恢复营业,她又忙着四处免费“投喂”,已是“村超鹅姐”的她只是淡淡地说:“没有大家,哪有小家,‘村超’是我们榕江每一个人的。”
“村超鹅姐”杨玉碧在球场门口的投喂点。 新民晚报记者 关尹 摄
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,同样在默默付出。从洪灾初袭时的武警、消防、民兵、蓝天救援队舍身抢险,到水退后企业、兄弟市县、建设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星夜驰援,榕江的这三十个日夜,被无数双来自他乡的手托举着。绿色、红色和蓝色,成为过去几个星期里,榕江最美丽的颜色。
八方援手,榕江重生。当外地救援人员完成任务撤离时,榕江人民几乎全城出动,夹道欢送。老人家送上自己纳的布鞋,市民们献上一条条围巾,孩子们举着亲手画的画……场面令无数人动容。正如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,救灾过程中,本地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、志愿者的鼎力相助,形成了“双向奔赴”,是“村超”精神的升华,生动诠释了“中国式团结”。“‘村超’带着感恩之心重启,榕江将成为‘感恩之城’。”
“村超”重启之夜现场观众爆满。 新民晚报记者 关尹 摄
仅仅一个月,从洪水肆虐、淤泥堆积到绿茵重现,这片土地付出了怎样的努力?是榕江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鏖战亚新T+0配资,是八方伸来的温暖援手,更是对“中国式力量”“中国式团结”最滚烫的诠释。
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